造纸术的诞生是文明的转折点,它纳九天十地之广阔于方寸,汇千古治乱之思索于案牍,它更在拓宽历史道路的同时,衍生出自身独立的纸道与纸德:
谦,承文载画而不自显。
和,墨润气畅而不滞笔。
俭,素材尽用而不糜费。
韧,千皴万擦而不折损。
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林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吴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靡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樟” (《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自然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
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国家当权者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周朝设置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曾”(《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 (《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
自然界自有其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而我们能做的便是汲取前贤智慧,信守自然法则。值此植树节之际,静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步入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持久共生的正确途径。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