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民俗精品。与“德”字结缘,进而又收藏形形色色的“德”字匾额,今年68岁的李培义找到了自己后半生的乐趣和价值。
2012年,李培义创办了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更在今年成为北京首个类博物馆。以此作为平台,李培义开办书法术、篆刻艺术文化讲堂,多次举办大型书画展、各类传统艺术展等活动,并依据现有展示实物打造了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匾额传拓、古法造纸、雕版印刷等体验活动,平均每年接待七千余人参访学习,让公众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与“德”结缘
在全社会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有着近40年军龄、46年党龄的李培义2012年退休后走上了传播道德文化的探索之路。他给自己定了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抱德守一”的12字原则,即:做自己乐意的事情,做对社会有作为的事情,拥抱道德坚持做这一件事情,并持之以恒,坚守到底。
2012年,李培义创立了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开始征集与“德”相关的匾额、书法、拓片、印章等。
为了对“德”探个究竟,李培义徜徉在成语大辞典和搜索网站中,对搜索到的每一个与德有关成语的含义、出处都做了详尽记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一共收集到300多条与德有关的成语,在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最终筛选出120多条经常使用、语义励志、便于记忆的褒义词。
后李培义给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等写了上千封求助信,让他们发挥各自优势,为传播道德文化做公益活动。一封封热情、诚恳、真挚的千言书信,打动了无数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历任在世的主席、副主席,都为崇德堂送来了数千件承载道德文化的艺术品。目前,崇德堂收集了全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约2000幅,篆刻作品200枚,明清至民国年间的道德牌匾300多块。
在李培义看来,所有书法、篆刻、牌匾作品中,都有一个“德”字组成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展示,为来崇德堂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一个体验式传播、弘扬道德文化的基地。
抱德守一
为充分发挥所收藏道德文化实物的优势,近年来李培义举办道德文化展览,多次将收藏的道德文化牌匾在首都博物馆、北京世纪坛展出,同时开办书法、篆刻文化讲堂等。他还发挥出版专业的特长,将崇德堂收藏的书法成语、书法对联、篆刻作品、道德牌匾,精心编辑成一套四本大型画册,并将其中2000套赠送给机关、学校等,以书面的形式在当下传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在收集、整理、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李培义发现传统对联作品中很少有直接书写道德文化内容的,为弥补这一缺失,2016年开始,他一边坚持学习书法,一边坚持学习楹联创作,以每日一联为题,每天坚持创作一副内容不同,但都带有“德”字的楹联作品,并用毛笔写出来,在网络平台发表,至今从未中断。目前,李培义已经创作道德楹联3000余副,原作全部赠送给来崇德堂博物馆参观的人员。不遗余力传播中华“德”文化,让李培义在2020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
今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举行了首个类博物馆的挂牌开放仪式,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成为北京地区首个类博物馆。“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里,公众可以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动手做,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培义介绍,博物馆将道德文化融入各项活动,在这里,观众可体验古法造纸、匾额传拓、雕版和活字印刷及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
坚守崇德堂这块阵地,义务传播道德文化。由于崇德堂馆藏丰富且展出形式灵活多样,再经过媒体的传播,因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十年来,已累计义务接待参观人员七万多人。“还是那句话,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抱德守一’,怀抱着德,守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身体力行地收藏和德文化有关的东西,然后传播和教育更多的人。”李培义这样说。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