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曾经讲过:“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文化与道德就是两个高尚的词语,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推崇与敬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以文化人、以德治国、崇德向善、自强不息的历史。当前亿万中国人民正意气奋发,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理应重新审视道德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以文化滋养道德,以道德传承文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化与道德都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产生的。文化与道德一旦产生以后,人类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呈现出一幅以人化文、以文化人的图景。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始终起着引领和主导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古圣先贤早就认识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德建设规律,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目标。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离不开以科技为先导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离不开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梦,更应该是道德复兴梦和文化繁荣梦。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道德的滋养和源泉,实现道德复兴和文化繁荣,既不能全盘复古,更不能照搬西方,而应该立足当下,从基本国情出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和重要抓手,把培养“懂荣辱、辨善恶、明是非”的社会公民作为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毫无疑问,道德建设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没有公民个人高度的价值认同和自觉的道德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空话。如何使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真正鲜活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增强认同,付诸实践,抓住重点,完善奖惩,健全制度”五个方面下功夫。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刘云山同志指出“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摆在道德文化建设领域的首要任务。付诸实践则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公民都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自然就能使道德融入世界,使世界充满道德。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的自觉践行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道德建设,必须把“扬善”和“抑恶”结合起来,通过旗帜鲜明的奖惩,在全社会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制度建设带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方能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实现道德复兴、建设文化强国这一目标,绝不会轻而易举实现,更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需要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推行,更离不开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坚守。中华人才思想道德网就是众多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民间组织的杰出代表。网站开通近六年来,数百名志愿者坚守信念,默默奉献,为推进道德建设、传播先进文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如今,新华网文化频道道德文化工作组的正式成立,为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传承优秀文化新风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道德建设和文化繁荣是一个永恒话题,“德不孤,必有邻”,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汇聚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赢得全世界的尊重,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