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777359
福善崇德书画展 | 禅与崇德
发布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 :97

在中国文化史中,儒释道三家相辖,共举金樽。2024年8月31日,补山老人与一瓢先生“福善崇德”书画邀请展在崇德堂博物馆展开。

他们的笔触,以禅宗入法,感受万物生息。一草一木,皆关情由。禅与德,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融合。一片心灵的净土,扎根城市喧嚣浮华,吐纳纯澈呼吸。

一、

“人生多少荒唐戏,揭破内幕无正邪。”

崇德堂博物馆中,以石头、木头、纸张三者构建起“德”的在场。纵向超越时间历史,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鸣响。纵向超越禅心道法,是挣脱自在樊笼、返璞归真的清明之境。

人生在世,多少荒唐往事。多年后再回首,究其本质,孰是孰非仿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二、

“法海孽海皆堪游,岸无彼此在心头”

在补山老人眼中,法孽皆如海,人生皆可渡。明礼义,知是非,心中自存法度。有法而无法,有德而无德。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崇德堂博物馆馆长李培义先生创立崇德堂博物馆的发心,便是响应公民道德建设号召,唤醒更多的人崇德,向善。倘若世间人人以德律己,知荣辱,可以想象将会是怎样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天下。

三、

“大慧无非善护念,欲平天下先平心”

一花一叶都是外物参照,无论眼中所见是山是水而或文物字画,实则是在与本心对话。

问天,天常不语;问地,地惟深沉。问心,是否安宁?崇德堂博物馆的百德墙汇集从古至今数百方“德”字,站在德字面前,不妨自问,君子何为?缘何有德?

四、

“和谐共生,天清地宁”

在崇德堂博物馆的道德文化展示区详细阐释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在《易经·卜辞》中将“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地道”即指季节变化、草木枯荣的规律。

补山老人认为,人与自然相偕相生,从而惠风和畅,天清地宁。所谓“斧斤以时入山林”,人为万物灵长,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绿水青山的绿色故事。

五,

“草青草黄寻常事,花开花落何须忧。”

“秋杀”之气,赋予秋天自在的无边寂寥。补山老人却说,草青草黄皆为寻常。佛曰,“如如不动”。花开花落自存法度、物喜己悲均有缘由。超越外事俗物的纷扰,生死肃杀不过是生命形态的转变。

我们常常感叹于某人“情绪稳定”,实际上,当我们内心强大平和,跳脱出欲望的怪圈,一切焦虑均如杏花微雨,沾衣不湿。

六、

“随遇而安执着少,方圆曲直任塑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出世入世的看法。积极的入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志;淡薄的出世,是满足于箪食豆羹的陋室吟咏。

李培义馆长投身军旅数十年,退休后一手创建崇德堂博物馆,为社会和人民再做些有意义的事。

崇德堂博物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定期举行公益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说,李馆长以出世心,行入世之举,惠及许多周边地区。

老子认为,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晏婴近市,岂求朝夕之利?不争功利是非,追求心灵自由、远离世俗尘嚣,这般超然物外的出世又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有所为有所不为、恪守本心则又何尝不是一种优良的品德?

我们蒙蔽在世俗的尘嚣中太久,浮云蔽目。闲暇时间,不如走进崇德堂博物馆。在这里,四美兼具,二难皆并;且趁良辰美景,造访赏心悦事,共饮一味禅茶。


——————————————————————————————————————————————————————————————————————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1067777359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