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777359
绵竹木版年画|蜀地民间的滚烫艺术
发布时间:2025-03-28    浏览次数 :86

起源

天府之国的纸上蜀绣

绵竹年画的传奇,始于唐宋盛世的烟火人间。作为古蜀道上的“年画码头”,绵竹凭借“水陆通三蜀”的地理优势,在宋代便形成“南华宫画市”。

《蜀道难图》(局部)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清嘉庆《绵竹县志》记载,清代鼎盛时期县城“家家贴年画,户户挂灯笼”,年画作坊逾三百家,年产量过亿张,沿金牛道北上陕甘,顺沱江南下滇黔,被誉“西南年画魁首”。

《华阳国志·蜀志》称绵竹是福地,其间“多竹”。由此而盛产的竹纸,同蜀地土生土长的川剧、白酒一同,成为巴蜀地区的文化信使。

《清音汇景图册》(清)董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填水脚】

工匠完成KPI后的小“外快”

鼎盛时期,绵竹年画作坊云集,也聚集了许多年画高手。作坊老板给他们设定了严格的kpi,一天需要印制若干张年画,业绩才算达标。由此,在熟能生巧之间,工匠们对于年画的印制愈发精湛。

时不时的,年画匠人们也会赚些小“外快”,他们完成今日份工作之后,用桌上剩的洗色盘里的颜料往剩下的年画纸张上一涂,大喇喇的颜色就这么形成了一张粗犷的“写意”年画,赶到晚市上卖了,赚些“外快”。

虽然是匆忙间的作品,但在肆意之间,可见功力雄健。

美学

泼辣鲜活的巴蜀味道

若论中国年画的“色彩狂欢”,绵竹年画当属“顶流”——浓似火锅,活如变脸,每一笔都是四川人面对自然的豁达。

色彩炼金术:

恪守“红不靠黄,蓝不挨绿”古训,独创“鸳鸯色”技法:朱砂必掺白酒得“醉红”,石绿须混菜油成“翡翠冻”。代表作《迎春图》中,24位人物衣饰用色多达49种,远观如打翻调色盘,近看却暗合五行生克之道。

国家一级文物《迎春图》清代 黄瑞鹄

造型变形记:

人物头身比夸张至1:5,门神须发卷曲似火云,娃娃圆脸赛过汤圆。这种“萌丑美学”绝非随意,而是暗藏川人“神不怕丑,灵就抖擞”的生存哲学。

《抱鞭抱锏》清代(后刻)李道春作品

奇闻轶事:年画退洪传

清光绪年间,绵竹爆发百年洪灾,百姓将《赵公镇水》年画投入洪流,次日洪水竟奇迹般退去。此事载入《绵竹水利志》,虽属巧合,却让赵公明年画从此成为川西“抗洪周边”,至今都江堰沿岸民居仍贴此画。

《赵公镇宅》清代(后刻)李道春作品

工艺

九蒸九晒方成画

绵竹年画制作堪比武林绝学,需修炼起稿、刻版、印墨、手工彩绘、烘托、装裱六大功法。

特制粉笺纸:

取龙门山竹浆,混入云母粉、明矾,经“三捣三晾”制成,日光下泛珍珠光泽,墨色百年不褪。

秘制颜料库:

金:用真金箔与蜂蜜调和,画龙点睛时“一笔千金”。

白:取峨眉山石膏经三年窖藏,称“雪里埋”。

《骑车侍女》清代(后刻)李道春作品

破圈

老技艺、新进化

当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绵竹年画玩起“逆生长”:

助力春节申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项目“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总表的包含子项一栏,绵竹木版年画赫然在列,以画绘年,呈现蜀地特有的中国年味。

图片来源:绵竹年画博物馆公众号

入驻博物馆:

巴山渝水的川味故事,在崇德堂博物馆【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展厅中,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道春创作的年画作品细细讲述。

结语

刻在粉笺上的川魂

从金牛古道马帮的货担,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图腾,绵竹年画是四川盆地炽烈的视觉诗篇。它不像文人画追求“墨分五色”,却用最泼辣的笔触与最喧闹的色彩,演绎着中国人骨子里的乐天精神。每一笔朱砂都在诉说:活着,就要鲜活!热辣!

斑斓朱砂里,

凝着匠人指缝的余温;

灵动画笔下,

藏着未写完的巴蜀故事。

***************************************************************

精彩继续!

【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闭幕,年画的精彩故事继续!

崇德堂博物馆展厅内,全国各地年画精品展常驻!欢迎您的到来!



——————————————————————————————————————————————————————————————————————


 

 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德”文化内容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馆。崇德堂博物馆以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践行、传承与教育。崇德堂主展馆分为道德文化展示区和道德文化体验区。展示区陈列古牌匾300余块,名家书法作品2000余幅,名家篆刻作品250余方;体验区可以亲自感受古法造纸、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画装裱修复、古书装帧等传统技艺。崇德堂博物馆是明德、悟德的地方,是我们大家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清净之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崇德堂参观、指导。你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Copyright © 崇德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15057号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01067777359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